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3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4-09-11 | 作者:系统管理员

摘要: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潍坊理工学院与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开发校企合作课程;紧密对接所服务行业企业的产业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并构建“3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实施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市场和政府层面的双重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保障。如何培养适应市场要求,且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活动开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办应用型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但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短板。尤其是传统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学生校企合作参与不够深入,获取的经验对个人就职创业所带来的正向作用比较有限,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出发,夯实基础、补齐短板,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出,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指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校企合作,构建新型校企合作运行体系,是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主要做法

(一)模式提炼

潍坊理工学院康华生物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立由校企双方(或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对产业学院办学中有关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业企业专兼职教师选派、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理事会设立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一人,理事若干人。聘任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的知名人士担任名誉理事,每一届理事会任期三年。理事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服务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创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潍坊理工学院康华生物产业学院将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凝练产教深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学校其他专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紧密对接所服务行业企业的产业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加强专业的校企共建共管,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改造升级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具体做法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1)构建“3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3”个团队,即校企混编管理团队、校企混编教学团队、校企混编科研团队;“3”个平台,即校内实验平台、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1”个专业集群,形成了一个面向生物相关企业的专业集群。

图1 “331”协同育人模式


通过校企混编专业建设管理团队,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通过校企混编课程建设管理团队,实现了“人才链与岗位链的有机对接”,同时增加了企业实践学时,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内容有机对接”;通过校企混编科研创新团队,校企共同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科研创新和开发。

依托三个平台的打造,将实验实践、企业研发生产、大创比赛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集群建设着眼于将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特色化培育,带动专业集群内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学院创新思路,加紧集群专业建设,紧密围绕“生命健康”布局学科专业,建设面向生命科学的专业集群,服务于相关战略新兴产业。

(2)采用“一颗双师”的授课形式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通过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的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直接就可以操作设备,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完成,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效果更好。

2.人才合作模式

(1)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与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对人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整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以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或跨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培训基地。

image.png

4.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指导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增强。安排相关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进入康华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学习、指导培训,沟通相关科研项目。同时,安排康华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学院还聘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各大合作高校的教授、博导参与生物科学、生物药品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等专业授课和实践指导,并不断吸引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

5.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建设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高校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现代农业与环境学院为主体,与康华生物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整合企业先进设备技术资源和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等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并积极开展企业项目联合攻关、产品技术研发、原创成果转化、协作项目孵化等,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转、创、用”多主体协同参与、多功能集成一体的示范性产教深度融合平台。

共同建设生物科学和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企业培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一线人才。目前已连续三年向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习学生。

6.管理机制建设

以潍坊理工学院和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管理的方式,成立潍坊理工学院康华生物产业学院。康华生物产业学院院长由苗明升担任,负责决策学院发展方向等重大事宜;以院长为首的行政班子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事务;教授等教师队伍全面负责组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具体工作。

康华生物产业学院建立了高质量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学院领导小组,由院长领导,建立建设负责人制度,明确责任、权利、义务及奖惩机制,为学院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建立学院专业教师队伍,设立药品生物科学技术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评价组织中,保证基层教学的高质高效,使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提高。通过学生在公司的学习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7.保障体系

(1)人员保障

学校给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增加一名副院长(或院长助理)和一名行政人员,专门负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2)经费投入

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产业学院和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建设。重点用于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

(3)考核评价

建立产业学院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动态监测产业学院的实施情况,根据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调整支持力度,对建设期满通过验收的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给予奖励。

三、成果成效

共同建设生物科学和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企业培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一线人才。目前已连续三年向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实习学生。

以现代农业与环境学院为主体,与康华生物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整合企业先进设备技术资源和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等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并积极开展企业项目联合攻关、产品技术研发、原创成果转化、协作项目孵化等,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转、创、用”多主体协同参与、多功能集成一体的示范性产教深度融合平台。

2020年10月,由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与潍坊理工学院共同参与的“基于多重微流控芯片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抗体一体化快速检测装备及产业化”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已顺利完成。近三年,申报省级项目1项,准厅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4项;教师指导学科竞赛获奖;团体: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5项;个人: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6项;获省级青教教学比赛优秀奖1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

四、经验总结

(一)案例成功关键要素

潍坊理工学院康华生物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秉持“文化优先、体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强化基础知识,注重人文涵养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突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以产业学院为主体,与康华生物等共建教学科研生产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整合企业先进设备技术资源和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合作共建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实习实践教学科研平台。

(二)案例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举措

“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源的支持,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在“双师型”师资方面稍显欠缺。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招聘时可优先录用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比较强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践机会,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接受相应的锻炼。

五、推广应用

新经济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亟需高校培养和输送有较强的理解力、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二级学院要主动联系企业,用优质企业资源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实训环境,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

本案例推广过程中要注意高校与企业需共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推进校企合作内涵发展。高校与企业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等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教学体系。要面向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积极推进“引企入教”,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体系和课程教材建设,设计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潍坊国家农综区产教联合体 分享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