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市域产教联合体 建设农业产科教融合发展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4-09-25 | 作者:联合体秘书处

摘要:为增强农牧人才适应性,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潍坊国家农综区产教联合体)聚焦现代畜牧、品质蔬菜、出口农产品、花卉、预制菜等产业集群,坚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园区支撑、校企共办、实体运行、错位发展”的建设路径。创新形成“1+5+N”实体化运行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助力潍坊“三个模式”提升、建设农业发展新生态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新模式、新经验,全面构建了“产教对接紧密,科教资源集聚,服务能力强劲”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实施背景

潍坊是全国第一农牧业大市,也是被总书记肯定的农村改革“三个模式”发祥地。2023年,潍坊畜牧业总产值343.8亿元,居全省第一位;蔬菜产销量全国第一种植面积300万亩以上, 总产量超13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青州花卉品牌价值340亿元,连续三年蝉联山东省农业品牌第一位;现有农机生产企业650多家,全产业链产值1008亿元。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同时,潍坊国家农综区产教联合体依托的园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务院批复建设全国唯一以农业为特色的综合试验区,建有中日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中乌(拉圭)肉牛产业“两国双园”等合作园区,推动20多家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或产业园区,与巴基斯坦、加纳等开展务实合作些都为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潍坊农业发展历程中,始终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融合关系,潍坊农业的强大,与职教支持密不可分,与产教融合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密不可分。潍坊作为全国唯一地市级部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出台了《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驻潍院校毕业生留潍若干措施》等12项助力产教融合发展的激励政策,助力潍坊农业产业发展。当前,农业产业正在向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及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尤其需要产教融合更为紧密、更加高效,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由潍坊国家农综区推进办公室统筹,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潍坊国家农综区推进办、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潍坊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并会同潍坊市教育、发改、工信、农业农村、北大农业创新研究院等政行校企多元主体,共建了基于产业园区、服务园区产业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潍坊国家农综区产教联合体2023年10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国教育报以《奋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潍坊范式”》为题作专题报道。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高效运行保障措施,夯实联合体建设基础

为确保联合体实体化推进,联合体根据《产教联合体章程》,潍坊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出任理事长的联合体理事会,潍坊国家农综区推进办、山东牧院和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组建秘书处,设置专职人员5人,以“月推进、季调度、年总评”机制,开展联合办公,集中会商联合体建设。联合体内设专门机构和专业委员会,完善各项制度,保障联合体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潍坊市负责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并落实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包,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各成员单位也均安排经费预算;农综区推进办负责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并将联合体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实体化运作;院校负责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各环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图片1.png

(二)打造“1+5+N”运行模式,保障联合体健康发展

农综区产教联合体坚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形成“1+5+N”实体化运行模式。“1”代表联合体主平台“5”代表农综区内五大行业共同体“N”代表产教融合重点项目采取秘书处牵头,通过建立 “政府主导-农综区统筹-行会指导-理事会决策-校企落实-第三方评价”的科学管理体制,带动由联合体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分别牵头组建的畜牧业、花卉、智慧蔬菜、预制菜、电子商务等五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同时,评选认定了涵盖蔬菜分子育种创新平台、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潍坊萝卜研究院,以及优质抗病瓜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等在内的22个重点项目,形成产教联合体牵头抓总的“公转”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项目落实的“自转”相互协同、互联互补的实体化运行模式,推动建立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的“映射图”,打造“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衔接、多载体并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

图片2.png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育高素质农牧业人才

联合体立足潍坊市农牧业产业布局,对接农综区产业发展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造技能人才“蓄水池”,助力潍坊市农牧业产业集群再上“新台阶”。依托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联合体内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山东信息职业学院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等6所中高职学校开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潍坊医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4所学校开展“3+2”专本贯通培养,年输送高素质新农人20000人以上。推动联合体内校企共建了药品(兽药)与医疗机械类等4个现场工程师项目,培养兼具“专业技术+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起农牧人才培养“新平台”,为潍坊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联合体通过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深化“引企入校”,院校联合山东胜伟牧业有限公司、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行业组织,面向安格斯肉牛、品质蔬菜、预制菜等产业发展,共建“肉牛良种繁育中心”“惠发产业学院”等公共科研、实践教学平台,激发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的潜能,助力潍坊农牧业产业集群的打造。实施“智援者”服务行动,开展行业企业调研200多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23条,联合体内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以“揭榜挂帅”等方式解题、破题。立项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61项,获省、市各类奖励29项,科技成果“移动式智能液体自动灌装与还田施肥车”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提升联合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质效。

图片3.png

(五)打造国际合作品牌,助力产业扬帆启新程

联合体依托农综区资源平台优势,统筹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院校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以及对接国家东西部协作等举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合作共赢目标,推动农综区现代农业走向全球中高端市场并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助力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体内院校在坦桑尼亚畜牧培训中心共建山东省首家班·墨学院,在老挝、巴基斯坦等建成国外办学机构9个,承接坦桑尼亚、尼日利亚、援乌干达等国家技术培训项目多项。在海外建设中国—加纳智慧农业产业园、中国—巴基斯坦花生育繁推基地等,将潍坊农业模式推向世界舞台。农综区推动在巴基斯坦、日本、加纳、巴西、德国、俄罗斯等成立7个农业境外合作中心,服务农产品“出海”。

图片4.png

三、成果成效

(一)以教促产,擦亮潍坊农业“金招牌”

联合体成立以来,通过实施初中后五年高等教育、“3+2”专本贯通、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地方适应性提升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留潍就业率保持在40%以上,为潍坊国家农综区输送了10000人以上的高素质农牧业人才,为潍坊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组织上百名“畜牧兽医专家服务团”成员与牧场结对子,定期深入所联牧场指导,提供最新养殖技术。组织上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结对子,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生态循环种养、园区智慧化管理、农产品电子化营销等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服务。累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万多场次,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30余项,为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600多个,助力潍坊农业“金招牌”进一步擦亮。

(二)创新驱动,打造潍坊农业科创高地

联合体内建有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实践基地53处,组建产学研创新团队157个,成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圆葱种子实现国产替代,“潍麦12”通过国审;制订的7项全产业链蔬菜标准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蔬菜标准输出到全国27个省区;制订的鸡屠宰ISO国际标准,为我国牵头制订的首项家禽屠宰领域国际标准;潍柴雷沃研发的340马力智能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全面服务潍坊“三个模式”创新提升。

(三)国际合作,推进潍坊农业开放发展

依托农综区优势,联合体内成员单位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培养海外技能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方式,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设了“班•墨学院”等6个国外办学机构,开设了电子商务、畜牧兽医、水产养殖3个专业,培训留学生623名,编写的坦桑尼亚班·墨工坊建设案例,入选山东省“职教出海”典型案例。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25个国家的13位部长、11位副部长出席,发布了《中拉农业重点领域部长共识》和《中拉深化农业合作行动计划》,全面展示了潍坊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成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全球136家媒体同步转发,进一步扩大了潍坊在拉美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经验总结

(一)经验总结

1.产业需求是联合体建设发展的前提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落脚点在于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职业教育实践,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将联合体的建设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维度为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实践载体的不断完善,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2.“政校行企研”多方联动是联合体科学运行的基础

“政校行企研”多方主体的参与既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区别于其他产教融合载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科学运行的坚实基础。在地方政府的引领下,汇集行业企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资源互补的方式将利益需求各有侧重的主体嵌入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充分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群集效应,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优质、高效的产出。

3.健全的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是联合体健康发展的基石

领导重视和健全的组织架构是推动联合体不断前行的强大引擎,起关键作用。以潍坊为例,其成功的农综区产教联合体运作,背后是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联合体理事长,统筹推动联合体工作,有了政府的高位推动,使得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科研力量得以有机衔接,共同为联合体的壮大贡献力量。同时,潍坊国家农综区推进办主任任秘书长,牵头院校、企业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联合体工作。因此,在推进联合体的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和完善工作机制,更要组织架构的完善和政策的持续扶持与引导。

(二)存在不足与下一步举措

就目前的实践探索而言,在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由于联合体内园区、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一步,联合体将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建立以现代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政校行企研”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农综区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推动共性技术服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方面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建设的内驱力,推动潍坊现代农牧业和职业教育互补互融、共生共长,为推进潍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服务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潍坊范式”、全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示范标杆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潍坊国家农综区产教联合体 分享示例